学习园地

读懂建筑业的无字书③

读懂建筑业的无字书③

――中国“精益建造”住宅领域应用第一人黄才良和他的工匠精神

来源:中国建设报 2016-11-28

规范管理:坚持文化引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黄才良最初选择拓展外地建筑市场,有主动谋划布局的因素,同时也有不得已的现实苦衷,那就是总公司这些年已经把黄才良当初苦心累积的无形资产消耗精光,他不得不到外地市场重塑品牌。直到建筑公司由承包制变为项目经理委派制,他才又找到了重新回到常州建筑市场的机会。2008年,54岁的黄才良决定重返故里。

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和快速城镇化,常州建筑业继改革开放之初的大发展后开启了又一轮“加速度”。然而,快速粗放式的发展,直接引发了“量和质”的矛盾。据常州当地政府部门的一份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市所有产品质量投诉中,涉及建筑业的占了17%,住宅质量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居住品质,甚至危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建筑业了如指掌的黄才良,虽然谈不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但最起码是少有的最早意识到行业危机的先觉者。他强烈地意识到再凭传统的老经验、老办法从事建筑业,已适应不了新的市场形势。

发现问题不易,解决问题更难,企业的转型升级因素复杂,并非靠掌舵人的一己之念就能实现的,尤其是黄才良只不过是一名分公司经理。但开弓没有回头箭,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就要一鼓作气,瞻前顾后、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改革大业如此,企业创新亦如是,正所谓“义不反顾,计不旋踵”。洞悉先机的黄才良,心中早有谋划。在这些年的管理实践中,他对“三流企业人管人,二流企业制度管人,一流企业文化管人”的说法非常认同,他决定从企业文化建设入手,走规范化、标准化道路。在完成企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同时,也为促进行业整体健康可持续发展方面探路。倘若当时有人知晓他的这一想法和打算,只怕少有不嗤之以鼻的。想想也是,举国、举行业之力都未必能成之事,仅凭他一个只念到小学三年级的瓦工学徒也敢想?虽说“将相本无种”,但反差太大,难免不被人看成是痴人说梦。何况,他只不过是一名分公司经理,没必要“杞人忧天”,成天琢磨总公司和行业发展的大事,但黄才良不这样认为,公司效益固然要提高,他还要为建筑业做几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

通过这些年的经验积累,黄才良已经意识到施工现场的文化氛围,对工程质量影响至关重要。既然找到了病根,对质量问题素来“零容忍”的他,岂能轻易放过?他决定对症下药,整合出一套以项目为基础的规范化管理体系,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黄才良自然深知自己当时的想法可能遭到的舆论压力,但他无法割舍对于建筑行业的满腔热情,54岁的他决定为行业做最后一件有意义的事,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此刻的黄才良,只想通过创新实践来检验自己对于建筑业的洞悉和预见,看看自己是否真的读懂了这本无字天书。诚如古罗马哲学家小塞涅卡所言: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能力,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

不过,素来善于谋定而后动的黄才良,并没有急于接工程项目,而是认真地做起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调研工作。20085月的一天,他突然从说文解字栏目里听到有专家讲解《企业文化建设》,其中提到的管理思路及做法,同他在建筑业摸爬滚打了数十年积累的点点滴滴的经验和感受不谋而合,心头豁然开朗。他当即决定差人购买了这套教材,将其中的原理融合进自己的心得体会,打算让公司所有员工都能够清楚地了解他的所思所想以及下一步的打算,统一军心,形成共识。为此,他每个星期天都陪同公司管理人员一起学习,学完教材上的知识,再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心得体会进一步阐述剖析。虽然识字不多,但并不影响他从影像资料上获得知识。为了更深入地消化吸收,除了在公司跟大伙儿一起学习外,黄才良每天晚上还要回家自习,这套教材他前后观看至少15遍。

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管理模式,才具有学习借鉴的价值。完成统一军心的任务后,黄才良开始着手考察和选择合适的试验项目。他从当时承揽的香缇湾花园项目的三个标段中,选了最小的一个标段,只有6万多平方米。当时建设方让黄才良选个大的标段做试验,却被黄才良婉拒了。他的目的并非贪大求全,而是要选择最合适的项目,为建筑业转型发展探索突破口。一旦找到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体量的大小就成了迎刃而解的问题。

选定目标后,黄才良很快便出手了。他按照《企业文化建设》教程的思路,搭建了公司及项目层面文化建设的框架,分别从表层物质文化、浅层行为文化、中层制度文化和深层理念文化四个层次着手,理清项目管理的内在逻辑后,结合项目管理要求和国家相关文件要求编写了公司层面的《文化建设》手册,然后开始在选定的香缇湾花园项目上严格遵照执行。

黄才良采取“内炼文化,外塑形象”的策略,以“为人们创造工作和生活的新空间”为使命,将文化融入现场施工管理的各个环节,比如项目开工前,审视现场的总体平面规划图,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筹划布局现场,尽量消除后期影响工程进度、安全、质量的各种因素,避免边施工边布置的陋习,一切设施从保证产业工人工作的安全和生活环境入手,真正实现“五化”(场容场貌美化、施工环境净化、员工生活公寓化、后勤保障多样化、劳动防护安全化)建设,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坚持贯彻“以流程为中心、以信息化为助力、以绩效为约束”的管理模式,通过加强施工现场统筹协调、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意识建设,全面推进“企业集约经营、项目精益管理”之路,旨在用满意房、放心房、良心房及服务效应的最大价值感化建设方,让他们感到物超所值,不在优惠和付款方面斤斤计较,进而拉动一批具有相同价值理念的施工方“联合行动”。三人成众,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苦心人,天不负。黄才良精心打造的香缇湾花园项目让每个进入施工现场的人顿感耳目一新,常州市建设主管部门为此成立了专门的“双创”领导小组,更加系统性地诠释了整个施工过程。

20106月,黄才良的“文化行动”在香缇湾花园项目上首战告捷后,他又相继承接了九洲新世界、九洲花园(2.1.1期)项目、月星环球商业中心项目等项目,采用了同样的文化建设理念和标准化的管理方式。面对推行之初部分管理人员的不理解,黄才良总是循循善诱地开解:“只有我们自身做到了规范化、标准化、人性化,才能赢得员工的尊敬和信任,才能方便我们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质量管理要求。”通过这一时期“表层文化”的感化,在八分公司内部基本实现了让全体作业人员自觉践行长效管理要求,行为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逐渐形成潜移默化的管理习惯。

有了这几次的经验积累后,黄才良开始组织公司团队根据项目实践,设计了施工现场各模块的图文数例,据此编写了上、中、下三本《表层文化》标准手册,为后续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由于标准模块和管理流程的建立,在之后建设经纬大厦项目和天宁科技中心项目时,各部门意识统一、分工有序,仅仅用了20天的时间,就完成前期施工临时设施的建设,而且这些临时设施都采用了定型化的防护设施及周转式的防护棚,重复再利用率可达100%。从长期发展来看,不仅是节约了成本,资源也得到了回收利用,完全体现了绿色施工管理的核心诉求。

不过,项目文化管理的头虽然开好了,但如何实现长效管理,依然面临着不少问题。这些年,黄才良为了解决层出不穷的现场施工问题,除了自己冥思苦想琢磨出办法外,也时常向业界专家请教,尤其是当他了解到起源于日本的企业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现场管理法”(目前黄才良已将其提升为“8S”,增加了安全、节约、学习)后,认为该管理方法能很好地实现自己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要求,他便首次将其用在作为沪宁线上最大的单体综合商业中心――月星环球商业中心上,用一个整洁的标准化施工现场,为优质工程质量提供保障,实现施工现场的长效管理机制。从此,该方法便在黄才良负责的工地上扎下了根,且得到了不断的完善提升。

正因实现了标准化的管理和优质的结构质量,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先后在月星环球商业中心项目上组织举办了两次全国性的建筑行业大型现场观摩交流会, 而在施工过程中前来学习交流的全国各地的施工企业代表,更是络绎不绝。

创新,离不开先行先试的探索,而先行先试,也就意味着风险的存在,对于决策者的判断力和决断力是一种极大的考验。黄才良对于国家政策变化及其对于行业的引导方向的预见性,再次得到了印证。201110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更加坚定了黄才良坚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信心。他迅速组织全体员工学习会议精神,讨论文化强国的内涵,充分认识文化对于国家发展、企业转型升级以及项目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意义,从而为公司下一步全面深入展开文化建设做铺垫。

随着全球一体化和信息时代的全面来临,建筑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这让黄才良的紧迫感与日俱增,深感“没文化,真可怕”。善读无字书的黄才良,也渴望着有一天能通畅地阅读有字书。更多的原因,还在于鼓励工地上那些年纪轻轻却成天以大老粗自弃的建筑工人,通过努力学习,跟上变革的脚步,不至于成为时代的弃儿。

2011年,黄才良决定以身作则,突破自身识字不多的局限,下定决心重新学字。儿时都学不进去,如今年已57岁,业已功成名就,却要重拾书本,识字念书,这对他而言,需要下多大的决心可想而知,而周围的人又该如何看待?会不会认为他只是在“开国际玩笑”?素来“我行我素”的黄才良,这次也不例外,说干就干,他先给自己订了一个“小目标”:每天学习35个汉字。对一般人而言,日学35个字,其实已经是一个“大大的目标”了,何况是一个57岁的老人?但重信守诺的黄才良没有在众人质疑的眼神下半途而废,日复一日地坚持着。随着字的难度、数量的增加,他耗费在学习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平均每天要花五、六个小时。白天有大量繁琐的工作要处理,无暇抽身,就只能缩短晚上的睡觉时间。困了累了的时候,就用冷水冲头洗脸,接着再学。不管学到几点,当天的任务一定要当天完成。

有志者,事竟成。一个月后,黄才良真的学会了1000个汉字,并在公司生产会议上把学的字一一读给大家听,并且承诺,在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内,再学2000个汉字。一诺千金的黄才良,就这样,只用了短短3个月时间,600个小时,就学习了3000个汉语常用单字。用实际行动,给公司的年轻人上了一堂生动的“自助者天助之,自弃者天弃之”的励志课,彻底堵住了他们偷懒厌学的借口,那些最初等着看笑话的人,最后都把他当成了“神话”。

不仅如此,为了让员工快速掌握现代管理的工具和方法,更好地建设项目管理标准,黄才良还特意派送公司的4名骨干去同济大学建设班深造,并积极鼓励在公司工作满3年以上的本科生报考研究生,费用由公司全部承担。从此,学习之风在公司蔚然成风,为全面推行企业文化建设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虽然黄才良的档案里,文化程度一栏,依然写着“小学肄业”,但此时的他,识字3000,已算得上实实在在的文化人。真要较真儿起来,恐怕很多手捧大学毕业证书的所谓“文化人”,未必能比得过。至此,他又多了一种读书法,读有字书,一直以来深埋心底的“从有字书中获知,从无字书中悟道”的人生渴望,自此得偿所愿。

转型升级:瞄准BIM技术

2016823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在“十三五”时期“形成一批具有较强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和信息化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建筑企业及具有关键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筑业信息技术企业”、“建筑企业应积极探索‘互联网+’形势下管理、生产的新模式,深入研究BIM、物联网等技术的创新应用,创新商业模式,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对施工类企业则提出了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管理信息系统升级换代、普及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开展施工阶段的BIM基础应用、推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拓展管理信息系统新功能等要求。然而,早在2010年 ,在国内BIM技术的应用基本上还处于规划设计阶段时,黄才良就先知先觉地主动同鲁班软件公司商谈战略合作,将BIM技术引入公司。要在施工公司全面推行BIM技术管理,无疑是一场艰苦的攻坚战。即便时至今日,BIM技术的应用推广,依然局限在极小的规划设计层面,用在建设过程尤其是后期运维阶段的成功案例,连业界资深专家也只剩摇头叹息的份儿。

向来“不信邪”的黄才良,没那么多时间去犹豫和瞻前顾后,他素来信奉的做事风格便是心动即行动。不打无准备之仗,为全面引进BIM技术的管理理念,黄才良首先鼓励项目部的大学生们要认真学习BIM技术,打好建筑信息建模基本功,将学到的业务知识与建模技术结合起来,先期服务于虚拟施工策划全过程,减少过程中的管理成本和资源成本的消耗。在黄才良看来,这不仅是指导绿色施工的基本工具,也是今后施工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大学生迅速适应现场作业,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快速提升职业技能大有裨益。

20105月,为展现BIM技术应用的超前优势,黄才良亲自挂帅,在公司组织成立了动漫设计组,模拟制作了月星环球商业中心项目的虚拟施工现场布置演示片,旨在一举四得:形象立体地让现场管理人员感受到进行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和场地布置的重要性,灌输标准化管理思路,对现场进行模拟和固化,形成统一的企业标准,提高工效;让员工对施工现场准备模块的重点有清晰了解,达成管理共识,为后续施工奠定基础;让业主了解到公司对项目的周密策划,真切地感受到企业的诚心、用心和实力;通过公司的集约化管理,形成工具化、定型化的标准来规范绿色施工流程,共享资源,节约管理成本。

事实再次证明了黄才良的高瞻远瞩,20139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关于推进BIM技术在建筑领域应用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就提出到2016年,所有政府投资的2万平方米以上的建筑的设计、施工必须使用BIM技术,2014年申报全国绿色施工的项目必须应用BIM技术作为先决条件。而住房城乡建设部在2015616日发布的《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更是明确要求:“到2020年末,建筑行业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以及特级、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掌握并实现BI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到2020年末,以下新立项项目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中,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达到90%: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筑;申报绿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小区”。黄才良的主动创新,同行业发展的势在必行,一先一后之间,差距和优劣立判。

20131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决定。黄才良认真研究会议精神,发现过去谈改革,多是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次会议中却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改革。作为一名党员,他热情高涨地带领分公司党员以及管理人员深入学习领会会议精神,他认为,国家的改革已步入攻坚克难的重要关口,这不仅是社会大众的愿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对于建筑行业而言,既是一次转型升级的绝佳机遇,也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严峻考验。自从业以来,黄才良矢志不渝地坚守着“盖房人想着住房人”的社会责任感,如今,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作为施工企业,更应该加强环境建设。他决定首先从工地做起,倡导绿色施工,努力建设美丽常州,真正探索一套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标准,引导建筑业健康、理性发展。

然而,随着近几年八分公司知名度的不断提升,不少中层管理人员及现场施工人员开始有些飘飘然,待人接物变得轻浮起来。黄才良虽然没有读过谭嗣同的那句“不骄方能师人之长,而自成其学”,但数十年的人生实践,使他深知“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公司日渐兴起的“骄娇二气”,让他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于是,他连夜召集公司中层管理人员,扎扎实实地上了一堂思想教育课:“《企业文化建设教程》中是这样讲述的,当表层文化建设好后,会给我们带来一定价值,但是它的作用还是有限的,不会持续,所以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升华。我的理解是:作为项目团队的一员,社会和客户要认可你,首先考察的是你所在的施工项目,最直观的印象来自施工现场(也就是表层物质文化),然后通过现场人员的行为、语言、体态和周边的环境保护以及实实在在的产品质量来定位我们的品牌。因此,施工现场表层文化一旦完善了,更要规范约束我们的言行举止和为人处事的态度,要心存善念,心怀感恩,更加‘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更加‘用心’去对待身边合作和共事的伙伴,对待客户不能说‘不’等推诿言语,而是应在第一时间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把握每一次合作的机会,将现有客户、潜在客户、首次合作的伙伴都发展为我们的忠实拥护者,以此来保障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这才是我们浅层行为文化的体现。” 黄才良的敦敦教诲,总算及时刹住了公司正在滋生的“骄娇二气”。

然而,大道至简,知易行难。一次开生产汇报会时,有项目经理抱怨甲方指定的分包单位很难管,达不到公司的要求。黄才良却说:“我们不应该总是盯着别人的失误或缺点,遇到问题,首先应从自身找原因,建设单位既然选择了我们,就是相信我们有解决难题的能力。如果是人人都能完成的项目,那又何必选择我们?我们现在要思考的是如何保证为业主交付满意房,不然优势又从何体现?总包就算做得再好,也只能做到70%,还是半成品,剩下的30%必须通过专业分包完成。所以与其互相推诿、抱怨,不如及早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想想我们到底该如何服务好、引导好这些分包单位,以此来达到‘建放心楼、交满意房’的目的。只有将建设方的所思所想转换成我们的实际行动,我们的效益才会显现出来。”

没有空洞的大道理,黄才良用掏心窝子的大实话和数据分析,便将“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的道理诠释通透,让人心服口服。道理很浅显,任何一家企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合作伙伴的支持,而任何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可能只靠一家或几家企业支撑。独木难成林,只有学会共处和融合发展,方可做到“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尤其是BIM技术的应用推广,对于企业内外部的协同能力要求超高,失去协同意识,BIM技术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摆设。正因如此,黄才良对于公司文化建设和员工的思想变化异常重视,体察入微,适时修正。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日前发布的《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等信息技术应用”。与此同时,正因有了这些前瞻性的准备和艰苦培育,才让黄才良在日后推行国际先进的“精益建造”理念时,具备了必备的思想基础和技术平台。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它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从某种程度上讲,甚至关系到改革开放持续深入的成败,是一场大硬仗。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啃硬骨头多、打攻坚战多、动奶酪多,是新一轮改革的特点。但要打赢攻坚战,必须得做好事前准备,所谓“有备无患,亡战必危”。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和BIM技术的应用,算是为黄才良打赢这场攻坚战做好了准备。

 

来源:      时间:2016/12/28